原型理论文发表在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研究
来源:未知 2019-04-25 16:24
多义词是指一个单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义。英语中多义词的学习至关重要,对于词汇量积累、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本
原型理论在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研究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totype Theory to English Polysemy Teaching
杨 阳 公安部常备维和警队,山东 东营 257000
Yang Yang China Standby Peacekeeping Police Force, Dong Ying Shan Dong 257000
摘 要:多义词是指一个单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义。英语中多义词的学习至关重要,对于词汇量积累、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以原型范畴框架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多义性的创新性和动态性的延伸,以及多义性教学的有效途径。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对多义词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一词多义;词汇教学
Abstract: Polysemy refers to a word with two or more meaning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nglish study since i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accumulation of vocabulary,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prototype theory, this study explores its practice in English polysemous teaching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prototype categorization, explored the innovative and dynamic extensions of polysemy and the effective ways of polysemy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can be of some help to polysemous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 Prototype categorization; Polysemy; Lexis teaching and learning
一、范畴和范畴化
一个范畴是指客观实体抽象的范畴化,代表了人的思维的逻辑形式和事物的本质,是范畴化的结果。
范畴化不仅是建立范畴的基础,而且形成了概念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是语言使用的起点和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承认语言结构和人类认知之间的重要联系是认知语言运动的标志”。那么,什么是范畴化? Ungerer和Schmid [1](p.8)认为“范畴化是产生认知范畴的分类的心理过程。赵艳芳[ ](p.55)相信:“世界是由不断变化的实体组成的。人类通过分析,判断和分类来定位事物。对客观世界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范畴化是一种更高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有能力创造各种符号的语言意义。”
二、范畴化理论研究
范畴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古希腊,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到维特根斯坦家族的相似理论。经典范畴理论被认为是具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的集合,这些具有相同特征的要素可以毫无例外地归于同一范畴。
经典范畴理论具有二分法和充分必要的特点。同一个范畴的边界清楚,全体成员地位平等;成员的特征决定了他们所属范畴的特征。
1953年,Wittgenstein, L. [2](p.73)曾做过“游戏”的实验,然后讨论了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差异,并探讨了范畴的边界不确定性和成员关系程度。他指出,“各类成员之间可能没有共同的属性”。例如,在“游戏”范畴中,有些游戏是非常有趣的,所以它是为了娱乐而设计的,有些则是为了竞争或涉及技巧,还有一些完全依靠运气。尽管“游戏”范畴的所有成员同时没有共同的特征,但许多成员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相互交织的网络系统,其中一些相似性总体相似,而另一些则细节相似。这种相似看起来就像一个家庭,家庭成员总有相似的外形、外表、眼睛的颜色、步态、气质等,而这些相似之处是相互交错重叠的。这种相似性被维特根斯坦命名为“家族相似性”。
原型理论批判地继承了经典理论,具体如下特点:(1)范畴概念是由原型的属性,而不是充分必要的条件建立的。前者是事物本质的心理代表,与人的认知和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而后者被理解为事物的内在本质特征,客观存在,独立于人体。所以一个范畴的形成与人的身体,心理,文化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例如,有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可能会把知更鸟看作鸟类的典型成员,但在中国人看来,麻雀可以成为鸟类的典型成员。(2)范畴包括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两者在成员资格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们也有一个或多个共同特性。因此,一个范畴的成员可以根据该范畴的成员的程度形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3)相邻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也就是范畴与范畴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3](p.92)即使是一个范畴的边缘成员也经常与相邻范畴的边缘成员混合在一起。而且,具有较高原型效应的范畴的成员通常具有比该范畴中的其他成员更常见的属性。
Rosch的原型理论也提出了“基本层级”。她认为,一些具有基本特征的物体构成了基本层级的范畴(如鸟,椅子,汽车等),基本层级的范畴使我们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信息量。[4](p.160)在基本层级下,有较具体的,较低级别的范畴(如燕子,扶手椅,宝马等)。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抽象的,更普遍的高层级范畴(如动物,家具,车辆等)。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汇。它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了一定的词汇层级结构。在词汇基础水平向上或向下发展的过程中,词汇的基本范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多义词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多义词,术语为“一词多义”,源于希腊语“polysemia”,意思是“具有多重含义”,因此多义性是自然语言学中常见的现象,被定义为具有两个或更多相关含义的词汇形式。不难发现,在英汉词典中出现如此多的高频词汇多义词,例如《韦伯斯特新世纪词典》中大约有6万个实体词汇,21,488个或近40%有两个或更多个意义。但是,对于多义词还没有一致的标准可以运用。Heine[5](p.8)提出了一套分析多义现象的标准。
(1)多义词有多种不同但相关的含义。
(2)这些含义只与一个单词形式有关。
(3)这个词的形式的用法属于同一个形态句法的范畴。
那么一词多义如何产生呢?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意义的变化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思想或新观念不断涌现和变化。各种语言都需要不同方式来准确反映这些变化和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表达能力,例如可以创造新词汇,或者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或者使用旧词汇赋予新的意义,其中最后一种方式是最常见的,因为它是既简单又经济。所以已经存在的词语必须承担更多的语义。它们衍生出许多含义,从而形成了一词多义。
四、原型理论在国内和国外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原型理论,在多义词的所有含义中,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含义是原型含义,其余是其进一步扩展和辐射的结果,从而形成了语义辐射范畴。近年来,多义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义范畴,他们已经扩展到认知语言学范畴,语言学家对一词多义现象越来越重视。
国外,Tyler and Evans建议,一个多义词的多重意义构成了围绕多义词原型意义的动态语义网络。Wierzbicka发现多义词最原始的意义通常是核心含义,必须被识别出来,因此得出了结论是:多义词的意义之中,核心意义是原型。但是,这个结论似乎与语义范畴理论相似。语义范畴理论认为多义词的其他含义是围绕核心意义构建的,进而组织成一个语义网络。
Rijpma进行了一项研究,对受试者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多义词的含义猜测和长期词汇记忆的试验。(第一个条件:提供一个核心意义;第二个条件:提供了非核心意义;第三个条件:没有提示,而是简单的句子上下文)。结果表明,如果提供多义的核心含义,学生更容易猜出其他的意思多义词,若提供多义词的非核心含义,学生也可以猜到其他的含义。在第三个条件下,没有提示。然而,在前两种条件下,哪一种学生们表现更好,没有明确解释,也没有明显的证据考证。[6](P.113-124)
在国内的研究方面,只有少数研究证实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实际效果。基于原型理论,廖光蓉教授试图探索原型理论在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他认为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把原型理论的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然后讲清楚,转喻和隐喻是强大的认知工具多义性延伸。
周新成2011年写过一篇论文,提出了三阶段词汇教学模型:包括遇见新词阶段,范畴建设阶段和范畴整合阶段。他在理论上阐释了多义词的语义范畴及其不同含义间的关系。但他没有获取实验数据来证实他的教学效果。[7]
2008年,周四方把原型理论应用于多义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周四方对多义词进行了分类,旨在认知语义学范围内揭示多义性的本质及其不同含义。
五、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词教学的意义
词汇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词汇教学观认为,多义词的不同含义并不一定是完全相关的,所以当许多教师解释词汇的时候,他们只是列出中文义项,然后进行句子和相关的翻译练习,这直接导致学生的死记硬背,没有灵活的思维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变得不自信,甚至产生为难情绪。
原型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多义词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原型理论,一个单词构成一个范畴,属于语义范畴的单词意义是一个原型范畴。在多义词形成的过程中,词的基本含义是其他含义的原型,也就是说,在原型意义的周围,以辐射的方式逐渐行成了其他含义。掌握多义词的原型意义有助于理解其核心,掌握各种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因此,当教师讨论多义词时,首先要解释它的原型意义,这有利于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核心意义的深刻理解。
此外,如果一个词的词根或词根被看作是它的“原型”,那么词缀就是边缘成员,因为词根、词干是它的核心,包含了这个词的基本含义。词缀是它的边缘含义。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学生能从一个新单词中识别出词根,就可以掌握单词的含义。因此,多义词教学的第一步是详细解释多义词的原型意义,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每个多义词的边缘意义。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新学的多义词,引导学生识别词根。当学生掌握词根、词缀的含义后,就可以通过词汇的联系,比较和总结具有相同词根和词缀的其他词义。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众多的词汇系统。这种从已知词语中记住未知词语的策略,也有助于学生记住与已知词语相关的其他词汇,并推导出多义词的新含义。掌握词根和词缀的基本含义,可以有效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水平。而且由于词根和词缀的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所以与记忆不相关的词相比,记住词根和词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8](p.205)
多义词教学的第二步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单词基础上,将新单词分为不同的基本范畴。正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在一个范畴中有不同的层级结构,因此,当教授不常见的单词时,教师会故意将它们范畴化到不同的基本层级范畴中,也称为“单词链”,更多的“单词链”构筑成“单词网络”,这种方法缓解学生的记忆负担,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三维词汇网络。
第三步是关注多义词的扩展意义。一个词是一个语义范畴,其意义由两种认知手段和具体语境延伸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想象力,从基本含义到最边缘含义,运用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手段,将多义词的多种相关含义推演出来。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们在头脑中建立起不同意义之间的深层次的联系,形成一个综合的语义范畴。
结语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通过对一词多义生成机制和有效学习策略的研究和分析,将原型理论应用到多义词教学当中,为英语学习者破解一词多义学习难题提供很好的途径,加深了学生们对语义发展规律及其演化机制的理解,从而激发英语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Ungerer and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8.
[2]Wittgenstein,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53:73.
[3]彭媛.原型范畴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启示[J].孝感学院学报.2005,(4):92.
[4]陈文华.范畴化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160.
[5] Heine, B.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Grammar [M].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8.
[6] Rijpma.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earning Strategy of Core Meaning on Guessing and Retention of Second Language Polysemous Words[M]. Groningen: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1999:113—124.
[7]庞若丹.英语多义词现象的理据分析及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D]. 浙江: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2008.
[8]刘列斌.词根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05.